帕帕拉恰,你假得这么真,我该拿你怎么办?最近,看到了一颗假帕帕拉恰。
这是Lotus Gemology曼谷实验室收到的一颗委托其检测的重14ct的大克拉帕帕拉恰。在收样时,客户表示,这颗帕帕拉恰来自斯里兰卡,至于是否经过处理,则没有明确。
经过常规的宝石学测试,结果显示这是个一颗典型的刚玉类宝石。但鉴定人员发现到一个可疑之处。
通常,在长波(LW)和短波(SW)下,帕帕拉恰的典型紫外荧光是橙色至红色,长波LW比短波SW强。但是这颗帕帕拉恰的长波LW竟与短波SW荧光一样强。
后来,实验室的一系列化学分析和这颗帕帕拉恰本身的特征表明,这是一颗经过巧妙处理的焰熔法合成粉红色蓝宝石,旨在模仿天然的帕帕拉恰。
从这颗帕帕拉恰的背面我们用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裂隙呈现出橙色,而它的本体是粉红色的。
而在显微镜下,橙色的大裂隙仍然是这颗帕帕拉恰的主要特征,在裂隙中填满了异常的橙色污渍。
裂隙另一角度的视图
其中还包含有树枝状包体,以及沿两个平面分布的针状包体和微小气体包体。
黑色树枝状包体和反光金属光泽
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裂缝有着更多不寻常的特征。除了那些黑色树枝状包体,还有反光的金属光泽,种种都与经过铅玻璃填充处理的红宝石、蓝宝石特征极为相像。
裂隙上方平行交错的针状包体
经过实验室专家的进一步检查,发现裂隙上方还有不少平行交错的针状包体。虽然这种针状包体是典型天然刚玉宝石的特征,但在个别情况下也会出现在合成的刚玉宝石中。
当其浸入二碘甲烷时,裂缝变得更明显。在添加偏振光片后,显示出Plato Sandmeier双晶,甚至可以看到那些交错的针状包体在宝石中心较浅的位置。
另外,这颗帕帕拉恰的红外光谱显示了2854cm-1,2293cm-1和2958cm-1处的一系列吸收带,而它们是由于人造树脂或油脂引起的。
最后实验室专家总结出,异常的荧光反应(为什么SW等于LW)、有气泡、Plato Sandmeier型双晶纹、缺少镓元素、粉红色部分的微量元素、在裂缝中发现了大量的Cu元素和Pb元素、Cu元素可能产生树枝状包体……种种现象都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颗通过焰熔法合成的帕帕拉恰,它经过人为的炸裂,然后再充填含微量铜元素的铅玻璃。
帕帕拉恰一词源于斯里兰卡土著语言僧伽罗语“Padmaraga”,代表红莲花的颜色。在佛教语中,还被称为“Om mani padme hum”,意为“坠入红莲之心的宝石”,象征着圣洁的生命,是宗教信徒心中神圣的颜色。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对帕帕拉恰的定义非常严格,因为最初在斯里兰卡被发现,因而帕帕拉恰专指在斯里兰卡产出的具有柔和粉橙色的天然蓝宝石。后来,在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和越南等地也有这种颜色的蓝宝石产出,使得帕帕拉恰逐渐失去产地意义,今泛指所有具有高品质、高亮度与高饱和度的天然粉橙色蓝宝石。
在斯里兰卡,帕帕拉恰被奉为比国石还要珍贵的至宝,因为有着稀有的粉橙莲花色彩而被称为“五万分之一的奇迹”,在当地还有着“帝王蓝宝石”的美誉。
帕帕拉恰的产量只有红宝石的1%,并且克拉数通常不大,所以说能够目睹2ct以上的帕帕拉恰是相当幸运的。
而像开头所描述的假帕帕拉恰,属于焰熔法人工合成帕帕拉恰的一种。焰熔法采用的原料为AL2O3,附上有型的焰熔法合成晶棒进行合成。
在容易被人工合成技术以假乱真的今天,对于这样的帕帕拉恰,可以用以下方法鉴别:
方法一
人工合成的帕帕拉恰一般比较干净,但如果用显微镜观察,还是可以在内部观察到弧形生长纹、气泡或者残余的未熔原料粉末。
方法二
区别天然帕帕拉恰和焰熔法合成的帕帕拉恰,通过观察其紫外荧光,可以发现两者有着明显区别。
方法三
对于铍扩散处理的帕帕拉恰,可以观察其颜色。通常,天然帕帕拉恰颜色分布不太均匀,粉色和橙色之间的过渡区域还可能呈粉白色,而铍扩散处理的帕帕拉恰Be元素富集,颜色分布均匀且色泽鲜艳。
天然帕帕拉恰被认为是彩色蓝宝石中最美丽稀有且极富价值的品种之一,其价格会随着克拉数和品质呈现几何级数上升,因而无论是观赏性还是收藏性,帕帕拉恰从不会让人失望。